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 夏令敏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同仁:
大家好!
三年一度的全國紡織產業集群復評工作總結會今天在北京召開,我謹代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對大家的蒞臨表示歡迎,對各產業集群地區政府和部門、各省市紡織服裝協會商會、中紡聯各成員單位各部門對本次全國紡織產業集群試點的復評工作給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謝。
借今天會議機會,跟大家溝通、交流幾方面的問題。一是關于紡織產業集群試點第三次復評工作情況;二是三年來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發展的發展情況及取得的成績;三是紡織產業集群發展當前所面臨的挑戰;四是紡織產業集群未來發展的建議。
一、關于紡織產業集群試點第三次復評工作情況
自2002年開始進行的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工作已經過去了十四年,這十多年紡織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紡織產業的重要基礎。2002年第一批試點集群有38個縣、鎮;2010年第一次復評時,試點集群達到164個,通過復評160個;2013年第二次復評時,試點集群為175個,通過復評170個;今年第三次復評時,參加復評試點集群為197個,通過復評186個;當然還有13家試點未滿三年的集群沒有參與到此次復評的工作中來,到2019年的第四次復評時,我們將對199家試點集群開展復評。
開展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復評工作的目的,一是希望各產業集群地區認真總結回顧本地區紡織集群經濟發展的成績和經驗,理清問題,找準今后發展方向;二是通過交流,各地區能夠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更好地推動紡織產業集群經濟轉型升級。
本次復評工作,仍然采取自評與重點考察相結合、以自評為主的方式。各試點集群都認真地完成了自評報告,比較詳細地回顧總結了這三年集群經濟的發展情況。對于重點地區,中紡聯和和各專業協會組織開展實地考察,了解集群試點工作情況。從復評的整體情況看,這三年各集群地區的進步都很大。比如各地區都制定了紡織產業的發展規劃,制定出臺了各種支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科技創新、品牌建設、市場拓展、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二、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發展情況及特點
三年來,各產業集群地區政府、協商會、企業共同努力,推動行業加快升級步伐,紡織產業集群的經濟發展取得可喜成績。
1.紡織產業集群發展基本情況
截至2015年底,與中紡聯建立試點關系的紡織產業集群總計206家,分布在全國21個省區,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為主,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等沿海五省較為集中,五省占比超過四分之三。建立試點關系的紡織服裝產業特色城鎮中大多數是以縣鎮為單位,這是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的一個典型的區位特征。
根據此次參與復評試點集群的統計數據測算(剔除重復計算),2015年,我國紡織產業集群地區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9842.23億元,三年年均增長率為3.37%;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1181.79億元,三年年均增長率為4.33%;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983.17億元,三年年均增長0.53%;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為29891.64億元,三年年均增長2.23%;實現利潤總額2210.14億元,三年年均增長1.68%;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698.50億元,三年年均增長3.17%。
綜合測算,2015年集群內規模以上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42.27%,利潤占44%。截至2015年底,有10個產業集群試點地區年主營業務收入過千億元,4家專業市場年銷售額過千億元。可見,集群經濟已成為我國紡織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
2.紡織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特點
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邁入“新常態”的大環境下,我國紡織產業集群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色和運行亮點。
第一,各產業集群持續探索創新集群發展新模式。各地產業集群積極應用信息技術進步成果,加快推進基于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服務模式、管理模式的轉變以及供應鏈、物流鏈等各類創新,培育“云經濟”產業生態體系,形成集群網絡化協同新格局;積極促進上下游企業間的協同創新,加強產品研發,加快品質提升和品牌創建,在品牌、質量、設計等方面從OEM向ODM、OBM積極轉變;務實推進淘汰落后、節能環保、人才培養和市場拓展等各方面工作,促進集群企業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為逐步實現產業集群從成本競爭向創新競爭發展創造條件。如濮院毛衫集群加快國家級毛衫特色小鎮的建設,在鞏固毛衫產業鏈基礎上,大力延伸服裝產業鏈條,實現毛衫產業集群經營產品從季節化向四季化方向發展;疊石橋家紡集群依托國家級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工作,培育國際貿易新增長點,全面推進市場國際化和傳統產業轉型跨越;張家港市堅持“傳統產業高新化、傳統產品高端化”的發展理念,堅持走打造“名、優、特”產品的品牌化發展之路。盛澤鎮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以智能化改造為突破口,推動紡織產業向內涵型發展升級,向節能環保、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升級,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和企業。
第二,完善產業鏈及專業市場配套。實踐證明,集群產業鏈越完整,銜接越緊密,配套成本越低,上下游集群經濟越穩固;專業市場強大的流通集散功能、區域輻射功能和品牌孵化功能,是擴大集群影響、發展集群規模、促進集群升級的有效手段。建立完善的產業鏈和專業市場配套成為各地產業集群的升級手段,成為紡織產業集群發展的特色路徑。如紹興柯橋紡織集群經過多年的集聚化發展,建立了包含上游的PTA、聚酯、化纖原料,中游的織造、染整,下游的服裝、家紡和輕紡市場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和市場產銷體系;常熟服裝城市場規模、商品成交額等主要經濟指標,連續11年名列“中國十大服裝專業市場”榜首,2015年集群產值和市場成交額雙雙超千億元,成為常熟服裝服飾產業的孵化器和信息港;福建石獅是通過建立面料市場的辦法,彌補了服裝面輔料供需缺口,完善了產業鏈的配套,對區域服裝產業的發展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
第三,積極打造區域品牌影響力。各集群積極結合自身產業特色,鼓勵自主品牌成長,促生區域龍頭骨干企業,培育優秀的品牌企業和細分市場,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如海寧皮革、盛澤絲綢化纖、大唐襪業、嵊州領帶、馬橋經編、西樵面料、大朗毛衫、潮州禮服、沙溪休閑裝、石獅休閑裝、均安牛仔、嘉祥手套、佛山童裝、興城泳裝等區域品牌在產業界影響日益擴大。虎門休閑服裝、義烏無縫織造、馬橋經編、大唐襪業、鹽步內衣、靈武精品羊絨、青海藏毯等產業集群在“創建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工作中表現突出。潮州市積極推動“政企聯動”品牌戰略,共同構筑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和區域品牌三位一體的品牌影響體系,婚紗禮服企業共獲得省級以上名牌、名標20項。海寧家紡集群已有31家骨干企業經授權使用“海寧家紡”區域名牌,68家企業率先引入家紡產業聯盟執行標準。義烏小商品、濮院毛衫、疊石橋家紡、常熟男裝等區域品牌不僅在國內消費者中深入人心,而且走出國門,成為靚麗的國家名片。
第四,積極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步伐。隨著紡織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涌現和生產方式、組織方式、流通方式的日益變革,各地集群普遍將高新技術應用和先進設備升級作為突破口,以集群領先企業為龍頭,推進集群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步伐。技術進步成為集群發展動能轉換的重要力量。盛澤產業集群圍繞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進行設備改造,實現化纖紡絲、織造、印染設備和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生產技術、真絲綢織造技術、無梭織造技術等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保證了盛澤真絲綢、超細旦滌綸纖維和化纖織物等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長樂市積極實施“機器換工”,34家棉紡企業投入36億元購買2100臺(套)自動化設備,用工水平從萬錠58人下降到36人。大朗鎮鼓勵企業采用電腦橫機,帶動機械制造、產品開發、創意設計等相關產業的發展,2002年到2015年10萬從業人數雖然保持不變,但其毛衫產銷量從2億件發展到12億件,集群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
第五,積極推進“互聯網+”戰略,深化兩化融合。各地集群紛紛組織實施“產業+互聯網”戰略,探索、踐行智能制造轉型,集群企業逐步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型發展。清河、常熟、海寧、柯橋、濮院、虎門等集群把電子商務作為突破口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集群企業信息化應用能力和水平提升。海寧市積極實施“電商換市”,先后成立了“海皮城”、中國網庫海寧運營中心、“阿里巴巴產業帶”等電商平臺和多家電商園區,有效促進電子商務與皮革時裝產業的良性互動。荊州岑河鎮成功入駐阿里巴巴“中國質造”,探索出了促進兩化融合、“互聯網+嬰童裝”助飛實體經濟的新路子,為岑河嬰童裝產業的發展實現了質效雙升。興城市以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為核心,實現代理分銷平臺、供應鏈采購平臺等八大平臺的深度關聯,將600家泳裝生產企業及網銷C店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實力強大的網上泳裝產業帶。清河縣截至2015年底,全縣網店數量超過3萬家,從業人員超過6萬人,銷售額達到35億元以上,進入中國電商百佳縣十強之列。紹興柯橋區新建5個電商集聚區,開展“萬名電商”培訓計劃,推動實體市場與網上輕紡城融合發展。
第六,積極開展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各地集群從實際情況出發,不斷創新,探索建立包括產品開發、質量檢測、職業培訓、人才培養、信息化、電子商務、物流服務、融資擔保、專利保護、媒體宣傳、大賽展會、品牌培育、指數發布等一系列內容的公共服務平臺,積極引進上下游供應商、渠道商、設備商以及電商、設計、品牌、法律、金融等支持機構開展專業化服務,集群產業服務更加高效務實,形成創新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虎門鎮政府聯合多家戰略合作伙伴,共同投資1.5億元建設了“虎門服裝產業協同創新中心”,落地建成虎門服裝技術創新中心、虎門服裝品牌推廣中心等10大公共服務平臺項目,為虎門鎮的服裝服飾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了完善的公共服務。紹興柯橋物流中心融海關、商檢、物流配送、倉儲等于一體,形成了通達全國179個大中城市的龐大物流服務網絡,每日發往全國各地的紡織品貨運量達5000噸左右,成為長三角地區極具競爭優勢的“內陸直通關”。長樂市不斷創新金融服務,建立政銀合作、銀企合作和企業互助等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對困難企業給予應急貸款支持,解決企業資金周轉難題。
總之,近年來我國紡織產業集群通過不斷探索創新模式、完善產業鏈條、塑造區域品牌、開展科技創新、深化兩化融合等等手段,提升了集群的競爭優勢,并積蓄了發展新動能。也相信在2019年的第四次復評中,我們的產業集群仍會有新的突破和進步。
三、我國紡織集群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在信息技術升級、產業升級、消費升級、流通升級以及城市升級的大環境下,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也面臨了一系列新的挑戰。
首先,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生產片斷化帶來的挑戰。在電子信息通信技術和交通運輸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世界經濟呈現產業趨向集中、價值鏈全球分工以及生產片斷化的新格局,產業權力集中在少數跨國公司,導致全球價值鏈分配越來越不均衡。處于核心地位的跨國公司利用全球價值分配、治理權力,獲得更多的壟斷利潤;后進國家企業面臨技術門檻和市場壁壘,大多只能從事成熟技術生產,相互爭奪訂單,利潤空間越來越窄小,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趨于邊緣化。我國加入WTO之后,集群企業面對的不再是單個國際頂尖企業,而是被跨國公司控制的龐大而高效的國際化商業鏈條以及深刻的全球化。紡織產業集群能否獲得國際競爭話語權,需要依靠持續競爭力贏得本地區在國際生產和價值分工體系中的位置,實現比學趕超,加快紡織服裝大國向強國邁進的步伐。
第二,消費升級和市場變化帶來的挑戰。目前,已有眾多國際服裝品牌以屬地生產形式進入我國市場,與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從設計、品質、價格、服務、文化等方面開展差異化競爭。隨著消費者對產品的技術、性能、審美、功能等需求的不斷提高,消費需求更趨多樣化,紡織服裝領域高質量、個性化、低成本的高性價比消費將成為未來市場需求的主旋律。促使我國紡織產業集群企業圍繞供給側改革,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不斷創新理念、創新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服務,滿足消費者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
第三,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帶來的挑戰。受產業轉移和國際分工影響,我國紡織產業集群大部分以生產型和加工型為主,高端創新型集群發展相對滯后,集群創新環境不完善,人才、信息、設計等高級生產要素缺乏等問題都制約著集群的進一步發展。當前,我國紡織產業集群亟需突破瓶頸,進入知識集聚、創新集聚和差異化競爭的良性循環階段。
第四,集群發展路徑依賴和政策依賴帶來的挑戰。集群發展往往存在路徑依賴風險,如部分地方政府過度依賴產業集群政策、過度依賴土地經營和優惠政策措施而對產業發展缺乏有效的調控,致使非創新性企業扎堆、園區建設分散、產業缺乏特色,存在盲目低端擴張、盲目延伸產業鏈、同構化發展等問題,難以形成有效的創新環境。
綜合而言,在萬物互聯的新經濟時代和日趨復雜的全球化格局中,我國紡織服裝行業正努力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邁進,紡織產業集群業已進入轉型升級的發展階段,集群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大研發、設計和市場營銷、品牌運營等方面的提升力度,推動集群經濟的升級發展和地區社會進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加快推進紡織產業集群轉型升級
要繼續推進產業集群升級發展,仍需持續改善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的內外部發展環境,以關鍵要素為核心,實現集群主要價值環節的提升。全行業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強工作。
第一,加強創新投入,促進共性技術在中小企業的擴散應用。集合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等多方面力量,解決集群共性技術的瓶頸問題,比如基礎材料、關鍵工藝、核心元器件、節能環保、系統集成等方面的關鍵共性技術,制定有效促進集群共性技術擴散的各種政策;推進產學研合作機制的建立,引導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解決技術和企業發展戰略;積極引導企業創造、使用和保護知識產權;探索建立科創基地等,為提高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營造優越的發展環境。
第二,加強不同層次的人才建設。提升集群企業的人才適配水平,建立滿足多層次人才需求的供給機制。要完善創新團隊扶持政策,落實各類人才培養措施,促進集群內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大力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強產業技術人才需求分析預測,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開展人才培訓,加強職業教育,增強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基礎。
第三,實施區域品牌戰略和標準建設工程。繼續培育、提升區域品牌,持續提升其形象和價值。以產業集群為紐帶,鼓勵企業聯合制定標準;鼓勵企業參與行業標準的研究與制定,支持企業將自主知識產權上升為自主標準,促進自主標準成為國家(或國際、行業)標準;圍繞質量提升與消費安全保障需求,組織企業參與制定產品安全性與能效標準。
第四,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交流溝通、協調關系、行業自律以及代表企業與政府溝通等方面的作用;要從產品質量檢測、技術研發與技術咨詢服務、設計、網絡信息服務、人才培訓、市場營銷、金融服務等角度加強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公共服務平臺的公共資源支撐作用,為集群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第五,推進企業核心產品開發與工藝升級。在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競爭力提升過程中,企業的工藝流程升級和產品升級始終是關鍵。要鼓勵企業通過優化工藝流程、開發新產品或改進核心產品的生產效率等,來實現速度和效率的提升,以帶動產業集群提升其價值平臺,不斷朝價值鏈兩端升級。
第六,堅持綠色發展之路。積極統籌產業集群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加快節能裝備和節能技術在各環節的應用,提升全行業的節能水平,開發綠色紡織產品,推行生態設計,提高產品能效環保低碳水平,引導綠色生產;建設綠色工廠,實現生產過程集約化、清潔化和智能化;發展綠色園區,提高節能減排和循環利用水平;打造綠色供應鏈,構建從原料、生產、營銷、消費到回收再利用的紡織工業循環體系,全面提升綠色制造水平,打造全生命周期低碳綠色紡織產業鏈。
第七,科學規劃引導。結合本地產業發展需要,科學謀劃,通過整合規范產業分布、完善環境、創新網絡、創新體制、加強協調等,更好地提升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規劃應明確資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優惠措施,集群內產業的選擇、未來產業結構發展方向、集群內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健全方案以及集群發展的階段性目標等。
第八,強化社會責任。繼續深化社會責任意識,增強和創新社會責任價值理念,落實工作責任,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行業協會為紐帶、社會媒體為監督的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會責任推廣機制。要促進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加強與利益相關方的共享、互動和交流,提高行業社會責任透明度,共擔責任,共享成果,推進集群企業社會責任水平的提升。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紡織工業創新發展、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創造競爭新優勢的重要階段。紡織全行業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進程中,加快行業轉型升級步伐,發揮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作用,實現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各地紡織產業集群必須緊緊抓住轉型升級的機遇期,直面新常態下的困難與挑戰,加快創新驅動,積蓄集群發展的新動能,努力建設技術管理先進、質量體系健全、主導產品突出、品牌水平較高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紡織產業集群,以推動行業以更加堅定有力的步伐向紡織強國目標邁進。
謝謝大家!
本站關鍵詞:定型機,涂層機,地毯機,靜電植絨機,地毯背膠機